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两个结合”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 作者:
- 来源:
- 点击:6402
- 时间:2022-08-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一、全面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实事求是的勇气,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理论,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一科学理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民本思想相融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融合,提出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合,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
回顾百年壮阔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前沿、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以善于继承与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彰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伟力与实践伟力。
二、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从文化角度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深入阐释“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面。
价值理念相通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理念层面互相融通。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深刻批判。他们设想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推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愿景和国家治理目标的美好描绘。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曾提出诸多治理理念与举措。孔子周游列国,所欲实现的也正是“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近代中国的遭际再度激发了仁人志士对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孙中山构想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并不懈探寻救亡图存的“大同之路”。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朴素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是点燃中国此后社会主义运动的“星火”。在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星火”逐渐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实践品格相合是“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根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这一典型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等,在实践层面内在相通。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其对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性颠覆就在于其强烈的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实践观点。例如,荀子言“知之不若行之”,王阳明言“知行合一”。“知”与“行”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最终构成了儒家修身治学的思想基础。近代以来,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渴望通过求新知以力行,为中华民族找到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结合,进一步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今天的中国正以巍然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文明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极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理论创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国扎根,以真理力量激发了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以恢宏之势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两个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锚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
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更是“两个结合”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当前,人类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时代考验,中国亦在改革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最新理论成果,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回应时代、实践与人民所提出的新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生机勃勃的内在密码。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凝聚磅礴之力。
赓续民族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同当代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把握历史大势,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百年奋斗,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我国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强调“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伟力,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世界性贡献。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实践,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林雅华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学习强国平台)
- 6402